辨石钟山记
李渤〔唐代〕
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,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响若洪钟,因受其称。有幽栖者,寻纶东湖,沿澜穷此,遂跻崖穿洞,访其遗踪。次于南隅,忽遇见双石,欹枕潭际,影沦波中。询诸水滨,乃曰石钟也,有铜铁之异焉。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声清越,桴止响腾,馀韵徐歇。若非潭滋其山,山涵其英,联气凝质,发为至灵,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!乃知山仍石名旧矣。如善长之论,则濒流庶峰,皆可以斯名冠之。聊刊前谬,留遣将来。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,白鹿先生记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《水经》上说:“彭蠡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。”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,微风掀起波浪,水和石头互相撞击,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,因而对此名称欣而受之。有位高隐之士人,在东湖边上垂钓,顺着水波走到尽头,于是登上山崖,穿过山洞,探访石钟山的遗迹。走到山的南角,忽然看见两块石头,倾斜地靠在潭边,石头的影子倒映在水中。向住在水边的人询问,才知道这就是石钟山,它还有铜铁那样的不同音质。敲击它并聆听它的声音,南面的声音重浊而模糊,北面的声音清脆而悠远,停止敲击,声音还在传播,余音慢慢地消失。如果不是这潭水滋养了石钟山,石钟山又包容了这潭水的灵秀之气,凝聚了精气,发出这种奇妙的声
李渤
李渤(772年—831年),字澹之,成纪(今甘肃泰安)人,一说洛阳人,唐代大臣。青年时代与仲兄李涉隐居庐山和嵩山,砺志诗文,博学多才,有“李万卷”之称。曾任著作郎、右补阙、虔州刺史、江州刺史、谏议大夫、给事中等职。因政绩卓著,后人在兴安建“四贤祠”、在桂林建“七公祠”以祀。 7篇诗文 11条名句
李端公
卢纶〔唐代〕
故关衰草遍,离别自堪悲。(自堪悲 一作:正堪悲)
路出寒云外,人归暮雪时。
少孤为客早,多难识君迟。
掩泪空相向,风尘何处期。(掩泪 一作:掩泣)
无家别
杜甫〔唐代〕
寂寞天宝后,园庐但蒿藜。
我里百余家,世乱各东西。
存者无消息,死者为尘泥。
贱子因阵败,归来寻旧蹊。
久行见空巷,日瘦气惨凄。
但对狐与狸,竖毛怒我啼。
四邻何所有,一二老寡妻。
宿鸟恋本枝,安辞且穷栖。
方春独荷锄,日暮还灌畦。
县吏知我至,召令习鼓鞞。
虽从本州役,内顾无所携。
近行止一身,远去终转迷。
家乡既荡尽,远近理亦齐。
永痛长病母,五年委沟溪。
生我不得力,终身两酸嘶。
人生无家别,何以为蒸黎。